对漂入北上广的人来说,多数人绕不开租房这件事,跟中介几轮过招,这个行业的水有多深,百闻不如一见。
2012年信誓旦旦的罗永航在创业时招兵买马,两个外地迁到北京的员工和链家产生合同纠纷,罗永浩当即发布微博炮轰链家,现任链家网CEO,时任链家地产网络营销中心总监的彭永冬招架不住曾经“重锤”砸向西门子的罗永浩的威慑力,随即公开道歉,并公布对员工的处理结果。在罗永浩的跟帖下,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中介的失信感被瞬间点燃。
直到近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彭永冬的解释依然有些诚惶诚恐,“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会有这么个过程。30 年前的台湾,签约的时候直接把门给拉上,然后问你签不签,类似于黑帮的场景。”拿30年前的历史背书,似乎是自信感的捉襟见肘。

打破某种默契的“激进派”
2015年年初,链家正式对外宣布启动新战略。其中最刺眼的一项内容,是将经纪人的佣金收入提至最高70%,并以此来吸引业内优秀的经纪人加入。对经纪人们来说,是一针鸡血,但在同行眼中,这无异于公然“抢人”。
就在链家推出其经纪人模式之后,其竞争对手见招拆招也纷纷应对出招。
在链家发布新战略的第二天,中原地产也在其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进一步提升经纪人待遇。随后,搜房、思源地产、Q房网等也发布了对应的改革政策。其中,搜房与思源开始大幅度调低二手房交易佣金,Q房网则向经纪人开放了完全免费的端口平台。
经纪人佣金的调高,也同时吹响了链家2015年的扩张浪潮。
2015年的链家凶猛扩张,左晖在微博上连续以公开信的形式,宣布他们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中介或机构合并。在一年内完成了对上海德祐、成都伊诚、北京易家、深圳中联、杭州盛世管家等一系列房产公司的收购并购,一个健步迈出北京,迅速扩军至华东、华南以及西南,将自己的绿色旗帜插满26座城市。这直接让链家在2015年末税后纯利8.09亿元,相比2014年激增了986.21%。
11笔收购,一骑绝尘
同时链家继续挤入新房业务,在8月份与万科共同成立家装公司。装修是业内公认的“苦累脏行业”,从建筑装饰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家装的毛利率也明显低于大型房企的平均利润水平。这也是长久以来,房地产大佬们不愿涉足装修业务的原因之一。但这样的行业状态在万科和链家的商业巨擎眼中实则是丢在脏泥巴里的肥肉,擦掉污渍依然油水丰沛。
装修属于和房地产关系密切的下游产业,而且万科和链家均在家装行业有过涉足经验,万科在2007年就喊出“全装修”的口号搞促销;链家借旗下自如友家的“二房东”业务,也经历多年实战操刀。财经作家吴晓波从30岁开始入了第一套房产后,笔耕不辍的同时每年坚持买房,其在个人自媒体频道中也对家装行业的狼藉与市场“蛋糕”感叹不已,对家装业前景寄予厚望。
中介的进退
左晖的“激进”打法,让人们开始揣测链家的资金链为何未有松动,加之前一年年底原股东鼎晖投资撤出,链家新的融资计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相关信息透露,在链家发起11笔并购的同时,有13位股东的加入,包括7家公司和6位自然人。其中这6位自然人分别与链家去年并购企业的6位高管重名;新加入的这7家公司几乎全部于2015年11月初成立。在链家并购的11家企业名单中,有5家是由链家高管与上述自然人共同出资成立。
以换股形式加入,确实可以节省更多资金,但也意味着新加入的企业主们需要与链家共同进退。高速前进的链家正在尝试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组织架构模式,过去,中介之间竞争激烈,合作和合并鲜有发生。过去十年,链家在北京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在其他地方却扩张乏力,这也成为左晖“万亿平台”设想最大的阻碍。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仅复制在北京的成功模式远远不够,他们需要得到不同城市的人才支持。这些新纳入的伙伴让链家收益不小,以扩张速度最快的上海链家为例,其在2015年共计完成7.27万单交易,总业绩高达35.5亿元。市场占有率超过20%。如果没有此前德佑在上海多年打下的基础,仅靠链家自己是无法完成这样的逆袭的。
发动一起接一起的并购与合资背后,除了链家宣扬的“全产业链的服务商”,还有就是寄望在行业能输出并制定规则,把主动权牢牢攥进手里。